close

【第六屆翻譯與跨文化國際研討會】

之前不敢參加國際研討會,是因為發表人來自各國,使得有些場次是全程以英語進行的。

然而在因緣際會下參加了這場研討會,雖然自己處於被動的聽者,然而從中也得到一些想法。

上午的專題演講,台大外文系主任曾麗玲老師談了有關「經典」的定義。

「經典」一詞最早從宗教而來,而現在專指有典範、代表性的著作。

但是,什麼是「代表性著作」?是歷久不衰?是蘊含深刻哲理?還是看「書籍發行量」?

其實,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出版社主打「經典文學精選」,一系列的經典叢書一再印刷、翻新。

新的封面,新的導讀,好像都提升了書本的價值。

但這何嘗不是一個「物化」的結果?

如果沒能閱讀過這些書籍,好像就落伍了,

所以大家爭相閱讀,所以銷售成績亮眼,所以能夠一再翻修。

於是乎又產生一個問題:誰定義經典?

教育部委託師大挑選「十大經典」予高中生閱讀,

十本書全為外國作品,尤以西方國家居多,

有宗教、哲學等面向的書本,《夢的解析》為其中之一。

或許老師們是希望高中生能有不同的視野,

但我認為我們東方國家的作品,或在中華文化裡,也擁有許多經典,

要論哲學,有莊子的《逍遙遊》,

要論神怪,有蒲松齡的《聊齋》,

唐代傳奇、《西遊記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儒林外史》等這些我們都耳熟能詳,

但好像我們還是「媚外」成分多一些,

或許我們對東方世界的文化要再更有信心一點~

 

下午場劉文飛老師的專題演講也很精彩,「美的流轉」提到俄國文學的脈絡。

另外,我也對洪濤老師「青出於藍」的中外翻譯的解析也感到很新奇,

以《紅樓夢》為例,劉姥姥等人的口音在漢語、英語的表示法截然不同,

漢語能夠用一個字一個字堆疊出人物的特色,「還沒看過這樣美的姑娘兒

但在拼寫的英文裡,字是無法改變的,but就是but,不可能變成buuuuuuuut

所以翻譯家為了將人物的說話形象清楚地表達出來,於是將but故意寫成bar

然後一再重複出現,以加深讀者的印象。

 

不覺得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嗎~真的很慶幸自己有參加呀!

這場研討會就像這次的主題海報一樣,

中外相遇、結合,不是只有歷史中的爭執,

它一樣能勾勒出「美的溝通」啊!

e649e52e290c

 

arrow
arrow

    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